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
淨行品第七
[0430a23]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佛子!云何菩薩不染身、口、意業,不害身、口、意業,不癡身、口、意業,不退轉身、口、意業,不動身、口、意業,應讚歎身、口、意業,清淨身、口、意業,離煩惱身、口、意業,隨智慧身、口、意業?云何菩薩生處成就,姓成就,家成就,色相成就,念成就,智慧成就,趣成就,無畏成就,覺悟成就?云何菩薩第一智慧,最上智慧,勝智慧,最勝智慧,不可量智慧,不可數智慧,不可思議智慧,不可稱智慧,不可說智慧?云何菩薩因力具足,意力具足,方便力具足,緣力具足,境界力具足,根力具足,止觀力具足,定力具足?云何菩薩善知陰界入,善知緣起法,善知欲、色、無色界,善知過去、未來、現在?云何菩薩修七覺意,修空、無相、無作?云何菩薩滿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慈、悲、喜、捨?云何菩薩得是處、非處智力,過去、未來、現在業報智力,種種諸根智力,種種性智力,種種欲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定解脫三昧垢淨智力,宿命無礙智力,天眼無礙智力,斷一切煩惱習氣智力?云何菩薩常為諸天王守護,恭敬供養;龍王、鬼神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天王等守護,恭敬供養?云何菩薩為眾生舍,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燈,為導,為無上導?云何菩薩於一切眾生為第一,為大;為勝;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0430b21] 爾時,文殊師利答智首菩薩曰:「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惠利一切,安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菩薩成就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於佛正法,心無罣礙;去、來、今佛所轉法輪,能隨順轉;不捨眾生,明達實相;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色像第一,悉如普賢大菩薩等;成就如來一切種智;於一切法悉得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尊導。佛子!何等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捨離家難,入空法中。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養,永得大安。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令出愛獄,無戀慕心。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捨離貪惑,功德具足。 
 若在妓樂,當願眾生,悉得法樂,見法如幻。 
 若在房室,當願眾生,入賢聖地,永離欲穢。
 著寶瓔珞,當願眾生,捨離重擔,度有無岸。 
 若上樓閣,當願眾生,昇佛法堂,得微妙法。 
 布施所珍,當願眾生,悉捨一切,心無貪著。
 若在聚會,當願眾生,究竟解脫,到如來處。 
 若在危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無所罣礙。
 以信捨家,當願眾生,棄捨世業,心無所著。
 若入僧坊,當願眾生,一切和合,心無限礙。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開方便門,深入法要。 
 求出家法,當願眾生,得不退轉,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解道修德,無復懈怠。 
 除鬀鬚髮,當願眾生,斷除煩惱,究竟寂滅。 
 受著袈裟,當願眾生,捨離三毒,心得歡喜。
 受出家法,當願眾生,如佛出家,開導一切。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持淨戒,當願眾生,具足修習,學一切戒。 
 受行道禁,當願眾生,具足道戒,修如實業。
 始請和尚,當願眾生,得無生智,到於彼岸。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得勝妙法,成就方便。
 若入房舍,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得不退法。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敷善法座,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佛道樹,心無所倚。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三昧正受,當願眾生,向三昧門,得究竟定。 
 觀察諸法,當願眾生,見法真實,無所罣礙。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知諸行性,悉歸散滅。
 下床安足,當願眾生,履踐聖迹,不動解脫。 
 始舉足時,當願眾生,越度生死,善法滿足。 
 被著衣裳,當願眾生,服諸善根,每知慚愧。
 整服結帶,當願眾生,自檢修道,不壞善法。 
 次著上衣,當願眾生,得上善根,究竟勝法。 
 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大慈覆護,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 
 左右便利,當願眾生,蠲除污穢,無婬怒癡。
 已而就水,當願眾生,向無上道,得出世法。 
 以水滌穢,當願眾生,具足淨忍,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
 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竟解脫。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淨施會,見道如實。 
 擎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菩提,究竟解脫。 
 若已在道,當願眾生,成就佛道,無餘所行。
 涉路而行,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趣高路,當願眾生,昇無上道,超出三界。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謙下柔軟,入佛深法。 
 若見險路,當願眾生,棄捐惡道,滅除邪見。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得中正意,身口無曲。 
 見道揚塵,當願眾生,永離塵穢,畢竟清淨。 
 見道無塵,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潤。
 見深阬澗,當願眾生,向正法界,滅除諸難。 
 見聽訟堂,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見大樹,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一切敬禮,天人師仰。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得無上善,莫能見頂。 
 若見刺棘,當願眾生,拔三毒刺,無賊害心。
 見樹茂葉,當願眾生,以道自蔭,入禪三昧。 
 見樹好華,當願眾生,開淨如華,相好滿具。 
 見樹豐果,當願眾生,起道樹行,成無上果。
 見諸流水,當願眾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陂水,當願眾生,悉得諸佛,不壞正法。 
 若見浴池,當願眾生,入佛海智,問答無窮。
 見人汲井,當願眾生,得如來辯,不可窮盡。 
 若見泉水,當願眾生,善根無盡,境界無上。 
 見山澗水,當願眾生,洗濯塵垢,意解清淨。
 若見橋梁,當願眾生,興造法橋,度人不休。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耘除穢惡,不生欲根。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心得歡喜,永除憂惱。
 見好園池,當願眾生,勤修眾善,具足菩提。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見素服人,當願眾生,究竟得到,頭陀彼岸。
 見志樂人,當願眾生,清淨法樂,以道自娛。 
 見愁憂人,當願眾生,於有為法,心生厭離。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得無上樂,憺怕無患。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滅除眾苦,得佛智慧。
 見強健人,當願眾生,得金剛身,無有衰耄。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解脫眾苦。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歡喜恭敬,諸佛菩薩。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遠離鄙惡,以善自嚴。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常念諸佛,菩薩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常見賢聖,不作眾惡。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寂靜調伏,究竟無餘。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得真清淨,離一切惡。
 若見仙人,當願眾生,向正真道,究竟解脫。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堅固精勤,不退佛道。 
 見著甲冑,當願眾生,誓服法鎧,得無師法。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遠離眾惡,親近善法。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得無上辯,摧伏外道。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威儀不異。
 若見帝王,當願眾生,逮得法王,轉無礙輪。 
 見帝王子,當願眾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永離愛欲,深解佛法。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常得正念,修行眾善。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金剛身,心不可沮。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明達遠照,功德自在。
 若見妙色,當願眾生,得上妙色,天人讚歎。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總持門,見諸佛法。
 入人堂室,當願眾生,入一佛乘,明達三世。 
 遇難持戒,當願眾生,不捨眾善,永度彼岸。 
 見捨戒人,當願眾生,超出眾難,度三惡道。
 若見空鉢,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滿鉢,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在佛道。
 若不得食,當願眾生,遠離一切,諸不善行。 
 見慚愧人,當願眾生,慚愧正行,調伏諸根。 
 見無慚愧,當願眾生,離無慚愧,普行大慈。
 得香美食,當願眾生,知節少欲,情無所著。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具足成滿,無願三昧。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得麁歰食,當願眾生,永得遠離,世間愛味。 
 若嚥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所食雜味,當願眾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德行充盈,成十種力。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深達佛法。 
 退坐出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深入佛道,等達三世。
 澡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光明無量。 
 盛暑炎熾,當願眾生,離煩惱熱,得清涼定。
 隆寒氷結,當願眾生,究竟解脫,無上清涼。 
 諷誦經典,當願眾生,得總持門,攝一切法。 
 若見如來,當願眾生,悉得佛眼,見諸最勝。
 諦觀如來,當願眾生,悉覩十方,端正如佛。 
 見佛塔廟,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敬。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尊重如佛,天人宗仰。
 頂禮佛塔,當願眾生,得道如佛,無能見頂。 
 右遶塔廟,當願眾生,履行正路,究暢道意。 
 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得一向意,勤求佛道。
 讚詠如來,當願眾生,度功德岸,歎無窮盡。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脫。
 昏夜寢息,當願眾生,休息諸行,心淨無穢。 
 晨朝覺悟,當願眾生,一切智覺,不捨十方。


[0432c15] 「佛子!是為菩薩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9n0278_006

四攝法 -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 
.....
[0373b24] 「復次,善現!我以無障清淨佛眼遍觀十方殑伽沙等諸世界中,有菩薩摩訶薩以四攝事攝諸有情。云何為四?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0373b27]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以布施事攝諸有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以二種施攝諸有情。云何為二?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0373c01]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能以財施攝諸有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種種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車乘、燈明、伎樂、香華、寶幢、幡蓋及瓔珞等施諸有情,或以金銀、吠瑠璃寶、頗胝迦寶、珂貝、璧玉、帝青、大青、末尼、真珠、石藏、杵藏、紅蓮等寶施諸有情,或以妻妾、男女、大小僮僕、侍衛、象馬、牛羊及醫藥等施諸有情,或以種種財寶、庫藏、城邑、聚落及王位等施諸有情,或以身分、手足、支節、頭目、髓腦施諸有情。是菩薩摩訶薩以種種物置四衢道,昇高臺上唱如是言:『一切有情有所須者,恣意來取勿生疑難,如取己物莫作他想,乃至我身手足、支節、頭目、髓腦隨意取之,我於汝等無所悋惜。』
[0373c14] 「是菩薩摩訶薩施諸有情所須物已,復勸歸依佛、法、僧寶,或勸受持五近事戒,或勸受持八近住戒,或勸受持十善業道,或勸修學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或勸修學慈無量乃至捨無量,或勸修學空無邊處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或勸修學佛隨念乃至天隨念,或勸修學不淨觀、持息念,或勸修學無常想乃至滅想,或勸修學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或勸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或勸修學八解脫乃至十遍處,或勸修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或勸安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或勸安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或勸安住苦、集、滅、道聖諦,或勸修學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或勸修學淨觀地乃至如來地,或勸修學極喜地乃至法雲地,或勸修學五眼、六神通,或勸修學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或勸修學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或勸修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或勸修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或勸修學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或勸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或勸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0374a06]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於諸有情行財施已,復善安立諸有情類,令住無上安隱法中,乃至令得一切智智。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有甚奇希有之法。
[0374a10] 「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法施攝諸有情?善現!法施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世間法施。二者、出世法施。
[0374a13] 「云何名為世間法施?謂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諸有情宣說、開示、分別、顯了世間妙法,謂不淨觀、若持息念、若四靜慮、若四無量、若四無色定、若五神通,若餘世間共異生法,如是名為世間法施。善現!何故此法名為世間?謂學此法未能畢竟離世間故名為世間。
[0374a20]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行此世間妙法施已,種種方便化導有情,令其遠離世間諸法,種種方便化導有情,令住聖法及聖法果。善現!云何聖法及聖法果?善現!言聖法者,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脫門等;聖法果者,謂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等。善現!何故此法名為出世?謂學此法能令畢竟出離世間故名出世。
[0374a27]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聖法者,謂六波羅蜜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菩薩地,五眼、六神通,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諸無漏法。聖法果者,謂佛無上正等菩提大涅槃界。
[0374b04]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聖法者,謂預流果智、一來果智、不還果智、阿羅漢果智、獨覺菩提智、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智,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智,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智,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智,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智,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智,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智,苦、集、滅、道聖諦智,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智,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智,極喜地乃至法雲地智,五眼、六神通智,淨觀地乃至如來地智,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智,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智,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智,善法、非善法智,有記法、無記法智,有漏法、無漏法智,世間法、出世間法智,有為法、無為法智,是名聖法。聖法果者,謂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是名聖法果。」
.....

瑜伽師地論 第43卷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攝事品第十五
[0529c16]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攝事

[0529c20]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淨攝事。
[0529c24]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0529c27]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覩人性。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0530a11]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此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

[0530a15] 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0530a26]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義決擇。

[0530b04]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淨。是故此法名有出離。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0530b14] 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愛語。二於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0530b26]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依四淨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麁惡。綺語。八聖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0530c02]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淨戒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讚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
[0530c10] 云何菩薩清淨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品。

[0530c13] 云何菩薩利行。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0530c17]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0530c22]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0531a11] 云何菩薩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於有善因現前執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迹極放逸處。耽著轉故。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執故。

[0531a21] 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慳悋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
[0531a26] 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軟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

[0531b02] 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0531b17] 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是。見有於應愧處為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惛沈纏若睡眠纏。若掉舉纏若惡作纏嫉纏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0531b23]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麁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意業。勸令遠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0531c01] 云何菩薩清淨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無罪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淨者即於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麁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又諸菩薩於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即於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遍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

[0532a08]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如是依於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種。是名菩薩清淨利行。

[0532a11] 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根勸他受學。即於此義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於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於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學。
[0532a20] 云何以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於他。汝應從他殷勤諮受教授教誡。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菩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薩道自謂為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於旃茶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於彼旃茶羅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捨他事。


........